《针灸学》
《针灸学》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上海科技
作者:梁繁荣
页数:317
字数:490000
《针灸学》内容概要[E]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等。
本教材的编写思想是:贯彻学生实用、教师易教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针灸学教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以《针灸学》五版、六版教材为蓝本,充分吸收所有版次教材优点的同时,重点突出“精编”。
本教材的创新点体现在:将经脉、络脉循行与病候融合,体现经络理论的完整性;腧穴以实用为原则,分为定位、主治、操作、解剖和备注编写,主要撰写常用腧穴,并以腧穴表解形式概览每条经脉所有腧穴,既体现精,又体现经络腧穴理论的系统性;刺灸法增添了临床常用的小针刀法内容,体现针灸学学科发展的时代性;治疗学部分增加了针灸临床诊治特点,并根据目前针灸临床疾病谱的实际情况,增添了肩痹、颈痹、痴呆、震颤、小儿多动症、小儿脑性瘫痪、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术后切口疼痛和放疗、化疗反应等病证,以适应临床需要。附篇部分现代针灸研究概况与各版教材完全不同,主要以提供信息的形式呈现针灸研究领域的成果、重点与热点;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以临床应用为编写思路进行提纲挈领地介绍。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类(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方向)专业本科学生使用。
《针灸学》书籍目录[E]
绪论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一)针灸的起源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二、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三、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五、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四)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五)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六)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三、十五络脉
(一)十五络脉的分布概况
(二)十五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四、十二经别
(一)十二经别的分布概况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五、十二经筋
(一)十二经筋的分布概况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六、十二皮部
(一)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
(二)十二皮部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一、标本
二、根结
三、气街 四、四海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方面
(二)治疗方面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一)经穴
(二)奇穴
(三)阿是穴 二、腧穴的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二)人事物象类
(三)形态功能类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中篇 刺灸法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下篇 针灸治疗 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 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附篇 参考资料
《针灸学》章节摘录[E]
二、灸法的作用
(一)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备急干金要方·灸例第六》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也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的灸法称为保健灸,《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又称之为“逆灸”。
(二)温经散寒
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功用,《素问·调经论篇》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灸法更适合治疗寒性病证,《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