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J1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2009-10_中国长安_司马志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曾国藩的做人之道》2009-10_中国长安_司马志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长安
作者:司马志
页数:251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内容概要[E]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本书力求从曾国藩的修身智慧、齐家准则、处世技巧、用人方略、为官之道、治官韬略等方面入手,诠释出他为人处世的哲学,希望读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书籍目录[E]

第一章 为人藏锋之道 不做出头鸟,藏在是非后 藏身先藏心 避疑是精明人之举 万不可又显山又露水 处处逞强并不是一件好事 记住“枪打出头鸟”之理 “忍”字头上一把刀,成就大事效果好 藏起锋芒,藏而不露为智举 学习一种隐身术 管好自己的一张嘴 胜人不如胜己第二章 为人明强之道 不争一时之胜,琢磨万世之功 学会多走几步慢棋 成事皆在于有恒 放眼未来,从大事着手 小处让人,大处胜人 摸透游戏规则,谋取胜算 成功之前,先磨一颗坚忍之心 “明强”是成就大事的根本 再困难的路也要自信地走过 守住“诚”字,就会赢得信任. 要善于变不利为有利第三章 为人稳慎之道 从不把弓拉满,从不把势用尽 含苞待放的花最美丽 刚柔互用,张弛有道 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少一分张扬,就多一分实惠 不怕不能精明,就怕不会“糊涂” 不可始终让人仰视 月亮半圆时是最好的境界 不把事做尽,学会给自己留出路 不戴高帽子,不披虎皮 不因有功而骄横跋扈第四章 为人铺路之道 理顺关系网,铺平成功路 未发迹时善交人 给人留面子是一门学问 不可交滥友,而要交益友 尽可能挽救“单挑者” 不可“吃独食”,而要联手做事 放人一马:等于减少一个对立面 借可借之人,借可借之力 交友要有雅量,不能小肚鸡肠 “广泛”建立人脉资源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第五章 为人借力之道 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让能人出谋划策 求贤若渴,耐心陶铸 重用“忠”、“明”之才 用人要用尽其才 看准人凭眼力 人才越多越好 找智士、严士、劳士为自己帮忙 重用朴实之人 知人善任,量才而用 聪明识人,敢于用人第六章 为人进退之道 不做莽夫横冲直擅,要做智者进退有度 慢功夫中见真力 基础越牢,官位就坐得越高 只知进,不知退,最愚笨 停一步是为了进一步 好男儿要能屈能伸 步步为营,借势而进 翅膀硬了才能飞行自如 不争则退,不争则败 进退灵活,原则不变 练就一身应变的本领第七章 为人圆融之道 做人让人信赖,做事让人放心 一生廉矩,以勤政为上 圆融通达不会伤害人 把下属当做良师益友 用真心感动下属 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 忠言逆耳但能表露忠心 关键时刻要能挺身而出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权力 廉洁者让人放心 精心培养接班人附录一:曾国藩其人其事附录二: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章节摘录[E]

第一章为人藏锋之道 不做出头鸟,藏在是非后
藏身先藏心
做人要善于远离是非,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影响,这就要先学会藏身。但是,身虽然藏住了,而你的心却还在名利场中、是非窝里,你又怎么能做到真正的藏身呢?所以说,藏身必先藏心。
曾国藩是一个很善于藏身的人。他城府深,又有心机,为官多年,从不与朝中权贵拉帮结派。晚清时期,宫廷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一旦卷入其中,就很有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曾国藩是深知这一点的。但是,曾国藩一方面不与朝中权贵拉帮结派,另一方面又与朝中那些掌握生杀大权的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道光朝依靠穆彰阿、咸丰朝依靠肃顺、同治朝依靠恭亲王奕沂等,而且形迹显然。有意思的是穆彰阿、肃顺后来都不得好死,奕诉也受尽磨难,而曾国藩却官照升,银子照拿,宦海浮沉似乎与他无缘。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以曾国藩与肃顺结交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咸丰朝后期。宗室载垣、端华及肃顺组成了一个政治小联盟。“三人盘结,同干大政,而军机处之权渐移,军机大臣拱手听命,伴食而已。”但有趣的是这三个人在朝中越来越受到咸丰帝的信任。
肃顺很跋扈,在朝中他一面排斥打击秉政的满汉大臣,一面又广泛招纳有名望的官吏和名士,其目的是为他长期把持朝政铺平道路,为自己谋反作准备。
湘军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战斗力也越来越强。肃顺把持朝政时期,湘军正在江西跟石达开作战,屡建战功。对于这样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肃顺是不会放过的,将其拉拢过来,为自己日后所用的想法在湘军组建之初就有了。
肃顺在其招纳的众多人员中,不少人与湘军集团有密切关系。如尹耕云、王闾运、龙镍臣、李寿榕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肃顺的政治爪牙。
肃顺力图通过王闽运、郭嵩焘等人与湘军建立联系。
咸丰八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赴京陛见,朝上参劾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说他“声名恶劣,同城的官员都对他不满”。接着骆秉章又派人查核樊燮,查出了樊燮又有贪污的行为,樊燮被拿问审办。后来樊燮受湖广总督官文、湖南布政使文恪等满族贵族的唆使,于咸丰九年向湖广总督署和都察院控告左宗棠以幕宾的身份把持湖南军政要务(问题的关键还是官文要打压左宗棠)。于是,清廷谕令官文及湖北正考官钱宝青对左宗棠进行审办。这就是晚清“樊案”的大致经过。
“樊案”发生后,王闿运、郭嵩焘求救于肃顺,希望肃顺出面平息此案,解救左宗棠。肃顺一想,这正好是个机会,做个顺水人情,便大力相助平息了“樊案”,解救了左宗棠。
肃顺便是通过这件事与湘军建立联系的。曾国藩不可能不明白肃顺的一片良苦用心。他深知肃顺迟早要谋反,跟着他,谋反成功了对自己还有点好处,如果失败了,自己也得玩完。但他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己也不能与他公然对抗,怎么办?
曾国藩对肃顺并没有献殷勤,也没有取悦他,只是让郭嵩焘等人跟他保持着联系,意在表明我买你肃顺的账,欠你一个人情。但没有与他建立很深的个人感情,对待肃顺也只是表面上依附,内心却是时刻提防着呢。当曾国藩看到肃顺杀人立威,独揽朝纲,有谋反之心后,就愈加感到不能将自己和肃顺拴在一起。
咸丰十一年十月,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肃顺被处死抄家。从肃顺的家中抄出很多文武大臣与之往来的书信,但独独没有抄到曾国藩写给他的一个字。慈禧大为震惊,称赞曾国藩为“忠臣”。
曾国藩深知黏上了肃顺就会为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就有可能会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与之交,但不与之深交,把自己的真心藏起来,风向一变,随时抽身。这就是曾国藩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藏住了心,远离是非,也就保全了自己的身。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有那么一些人,明知道前面是个是非之地,还很“勇敢”地往里跳,最终把自己搞得身败名裂。
为人处世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使自己置于是非之中,能做到在是非中藏心保身才是明智之举。
避疑是精明人之举
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在瓜田里不整理自己穿的鞋子,在李子树下不扶正自己戴的帽子以免引起别人怀疑你偷瓜偷李。这就是避嫌。为人处世,应该尽量不把自己置于嫌疑、猜忌之中。
避疑就是巧妙地防止别人暗算,不把自己置于嫌疑、猜忌中,远离是非。
下面,通过具体事例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避嫌的。
同治三年,曾国藩攻下了金陵,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城外被方山的老百姓逮住,捆到了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军中。按说李秀成是太平军高级将领。理应把他捆到北京交给皇帝老儿处置。但曾国藩心想太平天国与湘军结怨太深。把李秀成解到北京,他势必会反咬自己一口。这样就有可能使湘军陷于众人的猜忌之中,生出无数波澜来。于是,曾国藩很果断地不顾朝廷的命令、同僚的劝说,毅然“先斩后奏”,杀了李秀成,以绝后患。
曾国藩果断地杀了李秀成,使自己免除无端的猜忌,是为主动避嫌。这种避嫌的方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另外一些人的嫌疑之中。比如后来朝中官员说曾国藩是“杀人灭口”等。清朝为此还特地派大员到南京进行过明察暗访,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说。采用主动避嫌一定要权衡利弊,不可因小失大。
后来曾国藩在裁减湘军这件事情上,就充分体现了他主动避嫌,成就一世功名的英明之处。
同治三年,曾国藩攻克了金陵,平定了太平天国,但曾国藩并没有受到嘉奖,朝廷只给曾国藩幕府中的李鸿章、左宗棠升了很高的宫,慈禧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朝廷的举动充分说明了慈禧对曾国藩的不信任。曾国藩功高盖主,势必会拥兵谋反。
这时弟弟曾国荃也对他说: “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这实际上就是很明白地问曾国藩敢不敢造反。彭玉麟、赵烈文、王闿运等人.都先后来探曾国藩的底。
曾国藩感觉到时局对自己极其不利。左宗棠乃一代枭雄,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下,如今同自己平起平坐,他能甘心在自己面前俯首称臣?他敢肯定,如若起事,第一个起兵讨伐他的人就是左宗棠。再说李鸿章,他若一帆风顺,李鸿章永远是他的学生;如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拥兵造反,势必会失败,自己一世的英名将毁于一旦。但现在朝廷已经开始对自己起了疑心,怎么办?释疑。
对于部下与幕僚们的试探,曾国藩丝毫不动声色,他什么也没有表示。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麻烦,曾国藩干脆亲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挂在金陵住地的中堂上,意在表明自己没有造反之心。
后来曾国藩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不是吴三桂.无意拥军自立,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而是位忠于清朝的卫士。”
曾国藩主动裁减湘军,使清廷消除了对他的猜疑,从而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
曾国藩的避嫌方式还体现在他从不与朝中权贵结交过深。
曾国藩混迹官场多年,深知树大招风,官位越高的人就越是容易遭到猜忌,官位就越是不稳定的道理。与这样的人结交,一旦他倒台了,势必会字连自己,于是在官场中他始终坚守中庸之道。为官数十年,历经三朝,朝中官员更迭频繁,曾经权倾一时的官员纷纷落马,而他岿然不动,加官晋爵,还落了一个“忠臣”的美名。这与他善于避嫌是分不开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当然不会重复曾国藩的经历了,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类似于“瓜田李下”这样的事还是大量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巧妙地避嫌,远离是非。做到了这一点,事业才能得以发展,人生才能走向完美。
万不可又显山又露水
谦虚是人的一种美德,同时又是一种制胜的策略。它体现于不把自己的心坦露出来,也就是不让别人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你在众人面前什么秘密也没有,让人可以一眼望穿,相信你也成不了什么大事。要知道成大事者,首先就要学会“谦虚”,学会把秘密藏在心里。
曾氏家书中提到“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意思就是谦虚存在于人与人交际之间,谦虚不只是为自己之完美,也是为了不让别人猜透自己的心。
有些人说话,简直就像是打机关枪,恨不得把自己肚子里的那点“货”全倒出来,以示自己是多么能行。殊不知,言多必失,说得越多,别人对你的了解也就越多。你的秘密、你的计谋全被别人了解了,你还怎么能做到出奇制胜,成就大事?
曾国藩认为这种人多半是“半成品”。不知深浅,误以为把所有的本事拿出来就是一条英雄好汉,殊不知,此种人最容易被人摸清真相而另有算计。所以,处世不显山不露水才是聪明之举。
咸丰五年十一月的一天,胡林翼在他的大帐内摆设宴席,宴请刚从江西来湖北的湘军将领罗泽南、刘蓉。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媒体关注与评论[E]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遇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编辑推荐[E]

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传奇人物。


  • 暂无相关文章